目前,我国约有2/3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境,“城市垃圾”的年产量高达1.5亿吨,上海、北京等大城市每天产生的城市垃圾就超过万吨。这么多海量的垃圾,生活中你只看到社区垃圾箱收集摆放、环卫车来了就拖走,但它们最终去了哪里?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下城市垃圾处理的整个过程。
第一步:垃圾系统收集。城市生活垃圾产生后,采用布置在各处的收集容器进行收集,一般采用居民投放收集和上门收集等方式,收集容器有垃圾箱、垃圾收集站、收集车等等。
第二步:垃圾的中转及运输。村镇和社区的垃圾运输,目前多数采用人工收集车和部分小型环保专用收集车,运输至社区小型垃圾中转站;收集到小型中转站的垃圾,每天由专用垃圾运输车运至大型垃圾压缩中转站,经过压缩设备压缩去除一定水分后,由专用密闭型垃圾运输车运输至垃圾处理终端地点。
第三步:垃圾最终的末端处理。一般有填埋处理、焚烧处理、生物转化处理等方式。
填埋处理:填埋是大量消纳城市生活垃圾的有效方法,也是所有垃圾处理工艺剩余物的最终处理方法。目前,填埋法处理依旧是我国普遍采用的主要垃圾处理方式。所谓填埋法是将垃圾填入已预备好的坑中盖上压实,使其发生生物、物理、化学变化,分解有机物,达到减量化和无害化的目的。一般填埋地选择在远离城市的偏郊地区,垃圾填埋场的设计、施工目前普遍有严格的环保工艺要求,要求做到尽可能地防止土壤、水资源二次污染。
焚烧处理:焚烧法是将垃圾置于高温炉中,使其中可燃成分充分氧化的一种方法,产生的热量用于发电和供暖。焚烧处理的优点是减量效果好(焚烧后的残渣体积减少90%以上,重量减少80%以上),处理彻底。垃圾焚烧处理应该说是目前最好的办法,能最大有效地减少垃圾处理过程中的土地资源的占用,但是焚烧厂的建设投入和运营代价极其高昂,一般在不发达的中小城市中难以推广普及。
生物转化法处理:将生活垃圾堆积成堆,保温至70℃储存、发酵,借助垃圾中微生物分解的能力,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养分。经过堆肥处理后,生活垃圾变成卫生的、无味的腐殖质,既解决垃圾的出路,又可达到再资源化的目的。但是生活垃圾堆肥量大,养分含量低,长期使用易造成土壤板结和地下水质变坏,所以,堆肥的规模不易太大。
最后,垃圾的分类回收在全国范围依旧在艰难地推广,除了一些大城市带点强制性外,其它大部分中小城市试行后收效甚微。它的好处毋庸置疑,减少土地侵蚀、提高经济价值、降低处理成本、少占土地资源、减少环境污染。为何推广艰难?宣传不到位、居民参与意识普遍薄弱,关键是有点麻烦,很多情况可回收垃圾干垃圾和湿垃圾傻傻的分不清。这当然也和大部分居民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、个人素质有关,垃圾分类回收和利用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|